新威景觀大橋位在台28線45Km處,它橫跨荖濃溪兩岸,位於六龜大橋與大津橋間,連結了台28線及台27線。
本橋主要在連結高雄市美濃、六龜、茂林,以及屏東縣高樹、大津的交通,能縮短高雄市各地的交通時間達30分鐘以上。本橋梁採外傾式鋼拱設計結構,並特別設計為紫斑蝶造型,還設置有夜間照明,讓它兼具交通與觀光的功能。當晚上藍色燈光閃耀時,遠遠望去,整座橋就宛如蝴蝶的翅膀一開一合,極具美感。
新威景觀大橋位在台28線45Km處,它橫跨荖濃溪兩岸,位於六龜大橋與大津橋間,連結了台28線及台27線。
本橋主要在連結高雄市美濃、六龜、茂林,以及屏東縣高樹、大津的交通,能縮短高雄市各地的交通時間達30分鐘以上。本橋梁採外傾式鋼拱設計結構,並特別設計為紫斑蝶造型,還設置有夜間照明,讓它兼具交通與觀光的功能。當晚上藍色燈光閃耀時,遠遠望去,整座橋就宛如蝴蝶的翅膀一開一合,極具美感。
區位:大津瀑布位於縣道185線沿山公路2k旁之大津風景區內。
大津瀑布,當地人稱它為「大烏瀑布」或「尾寮瀑布」,也有人叫它「新豐瀑布」。
瀑布共有五層, 第 一、二層的路線較大眾化, 已建置有完善的步道,而濃密樹蔭有如天然的陽傘,讓這裡顯得清涼幽靜,常吸引許多遊客。瀑布高約20公尺,呈現90度,如白綢般從山崖垂掛而下,水量雖不大,但也別有一番娟秀的味道;溪谷腹地不大,然而樹蔭茂密,徜遊其間更覺水聲氣氛磅礡,十分冰涼,是消暑的聖地。登上涼亭遠眺屏東綠野,更是遊客不容錯過的美景。
由於第三、四、五層瀑布位於深林中,較不易進入,人跡罕至,易有蛇蟲出沒,想要親臨最好有完整的裝備。
資料來源:茂林國家風景區
為屏市東山寺之分支寺。高樹鄉居民之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及通俗信仰為主,登記有案的較大寺廟共有二十三處,其中佛道兩教多有混雜,此乃中國多神信仰之傳統,完全祀奉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者為有慈雲寺、廣修寺及慈光寺,其他之寺廟、祠、壇、宮殿,則多佛、道混雜或屬一般通俗信仰。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20&tripid=139#
位於大武山下由三地門鄉三地村往高樹的沿山公路上,佔地150公頃,一路上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四季景致因台鳳球場的刻意美化呈現不同的風貌,為沿山公路最優美的一段路,這要歸功於台鳳公司的用心經營。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09&tripid=139#
跳戲前尪姨用向水洒淨(攝影:曾坤木)
中埔公廨廟,位於沿山公路三段20號,是早期平埔族的聚會所,所謂公廨廟,其實不是廟,而是公廨而已,而公廨就是平埔族群西拉雅族馬卡道亞族的長老們集會議事的場所,類似於漢人的官廳,由於漢化的影響,就加上一個廟字。
公廨廟,位於態泰山丘陵地的中央地帶的中埔,故取名為中埔公廨廟。丘陵地目前是一整片的鳳梨山,背面是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母母山,左邊是隘寮溪,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高樹平原沖積帶,再遠些就是荖濃溪旁的大樹丘陵地,甚至遠至高雄壽山,在晴朗的天候都可以一覽無餘那無限美景的落日夕陽。
公廨廟的主神是阿姆祖、篤加阿立阻、尪姨七姐妹。不論是阿姆祖或阿立祖在西拉雅族裡只是各地的稱呼而已,都是祖靈的意思;尪姨就是靈媒的意思。
公廨廟前有三棵年歲古老的莿桐樹,莿桐樹如同漢人的月曆,早期平埔族沒有年歲的文字記錄,歲時祭儀的作息就以刺桐樹的花絮枝葉為準;平埔西拉雅族的祖靈祭祀包括阿姆祖、篤加阿立祖、尫姨七姐妹等含有濃厚的母系社會的特徵。(攝影:曾坤木)
當莿桐落葉時代表秋天已到,莿桐開上火紅的花朵時,就是過年的時候。
公廨廟左側有數十座祖靈石,祖靈石的來源是有原由的,原來加蚋埔平埔族原是跟其他平埔族一樣是祭拜「矸仔佛」,所以平埔族又有「祀壺民族」之稱。而加蚋埔的矸仔佛,為何變成石頭祖靈石呢?據當地加蚋埔平埔族文化工作者汪進忠說,因為早期加蚋埔四週族群有原住民、閩族、客家人,因為族群間常有爭鬥情事,他族有時會以破壞「矸仔佛」的祖靈洩恨,因此村民只好以石頭代替祖靈,後來族人因為漢化信仰漢人的神明,將祖靈石棄置一旁,公廨廟落成之後將各家的祖靈石集中於公廨廟前,好有個棲身之所。
公廨廟前右側有一個祈雨石,祈雨石的來源,並非原在此處,而是在口社溪上源,每年旱季時,族人會到有祈雨石的口社溪上游舉辦祈雨祭祀,尪姨與祭司在祭祀時還有百鳥羽毛的鳥王,夜祭中的少女與犧牲(攝影:曾坤木)
代表族人傳達族人祈雨的需求給上天知道,而祈雨石則代表下界的土地神與水神。日據時代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的民間信仰,祈雨石險遭破壞,族人將之藏起,公廨廟蓋好後,移置於此。近年來祈雨活動在族人發動恢復平埔文化運動中,再度復活。
公廨廟每年的大事,就是每年莿桐花開季節的夜祭,其實也是平埔族過年的日子。夜祭大約都在農曆十一月十五到十六日清晨,十五夜正當月圓時,族人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擺在公廨廟廣場前,在祭祀上天與祖靈之後,族人圍著刺桐花樹徹夜通宵跳舞吟唱古老的平埔族人的詩歌,詩歌內容大意為族人的遷徙過程與歌頌祖先在此開發奮鬥的過程,並且感謝祖靈的保佑。近年為配合夜祭儀式,白天還有到口社溪上游做「祈雨」活動與鳳梨山「走鏢」活動,將過去平埔族的生活習俗傳統做些的回顧與感恩,喚醒族人不要忘記我是加蚋埔的平埔族。(撰文:曾坤木)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page=page42.php&num=2156&page_key=2&wks=pt11&send_key=y
泰山村為高樹鄉第2大村,庄頭庄尾立有鳳梨、芋頭之入口意象、實體物做為此二頃農作物之盛產地標。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25&tripid=140#
高樹鄉是個農業鄉,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一日台灣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成為第一四四個會員國,台灣農業面臨國際性的挑戰,因此政府有關單位為因應此一趨勢,加強農業競爭力,在九十二年調整措施,希望在全台各縣設置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而目前有四個交流中心算是個實現性質,在屏東縣屏北地區由鹽埔九如高樹數個鄉中選中高樹圍設置產業交流中心,全名為「屏東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提供全縣農特產品的交流平台。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31&tripid=140#
泰和農場對於地方公益事業不遺餘力的提供事業用地,成為地方上的好鄰居,如高樹國中校地等等。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場方為配合政府平地造林政策,並委託屏東科技大學規劃休閒娛樂區,擬計劃分三批造林一○五甲,希望開創休閒農場另類事業的另一春;民國九十四年辜震甫靈柩移靈安葬在靠近台二十七線的農場內,成為一代紅頂商人長眠之處。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26&tripid=140#
清光緒10年(1884)東振新庄(高樹鄉)發生瘟疫(流行疾病),人畜死傷無數,驚恐之餘只能求神佛降恩息災。鄉民虔誠徒步到高雄大岡山超峰寺迎觀音佛祖聖駕,神明遶境之後,煙硝四起,瘟疫匿跡,人畜得以存活,鄉民感念之餘,將佛祖神像繼續在民間奉祀,直到民國四十五年由溫慕春老鄉長及堂主張添增熱心奔走發起建廟,民國六十一年再興建山川門樓,民國七十一年增建兩側副殿供奉達摩祖師、地藏菩薩,始成為今日之堂皇巍峨之規模。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27&tripid=140
高樹鄉廣福村,古地名「大路關」,有全省罕見的三座大石獅,大路關人尊稱為「石獅公」,其中乙座迄今已有230餘年歷史。這三座「石獅公」,代表著大路關庄民的一部拓荒史,也可以由這部拓荒史中,窺見客家民族不畏艱難,與大自然博鬥求生存的硬頸精神。 大路關的三座石獅公,最老的一座,目前安置在廣福村「順天宮」旁。據大路關耆老口耳相傳,大約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廣東梅縣、蕉嶺一帶的先民渡海來台,輾轉到大路關開墾,當年每逢稻穀收割季節,就有來自口社山谷之強風(俗稱:西斜風)作祟,造成先民莊稼作物莫大的損失,於是先民就籌建大石獅來鎮壓,這座石獅於乾隆42年(公元1777年)歲次丁酉年落成;之後,由於山谷強風收斂,轉為有利於莊稼作物的和風,於是先民把石獅奉為神明般之神獅奉祀,尊稱為「石獅公」。 清咸豐7年(公元1857年),武洛溪山洪暴發,洪水淹村時,洪水挾帶大量泥沙,將神獅掩埋於洪泥之間而消失無蹤,距落成前後屹立80年。據另一項傳說,當年洪水來犯前,神獅曾哭嚎警告庄民,但庄民不解其意,因疏於防範而釀成巨災。另有一說,洪水淹村時,神獅為拯救庄民身家性命,以身體橫臥於水流湍急處,企圖阻擋洪水將之導入舊河道,但因洪水實在洶湧,致使神獅抵擋到最後力竭,而遭沙泥掩埋。1777年,亦即大路關開庄後,庄民因年年深受風害之苦,加上經濟基礎已逐漸穩固,乃於開庄41年後,籌資興建石獅公,藉以鎮風止煞、祈求五穀豐收。 民國39年間,村民江順霖先生為建池塘養魚,無意間挖到遭沙泥掩埋近百年之石獅公頭部,因而停止挖掘,大部分獅身仍埋於土中。猶記兒時曾邀玩伴前往探秘,看到泥塘中僅露出部分頭部的石獅公,泥塘四週佈滿灌木與雜草,偶有綠繡眼(青絲鳥)穿梭其間,景色至為淒涼。 據說日據初期,曾多次試圖尋找這座被埋石獅,但屢遭失敗,於是村民乃計議籌建第二座石獅;第二座石獅公是於 公元1918年重建完成,迄今已有88年歷史,目前仍安置於尚和路西側果園,幾乎已被雜草湮沒,外表也長滿青苔,景象亦顯得落寞淒涼。據村內耆老口述,當年第二座石獅公,曾為大路關庄民巡守口社山溪灌溉及飲用水源,後因水源爭執,引起鄰庄庄民仇視,暗中派員以大釘鎚由石獅臀部敲擊入獅身,致神獅失靈。據傳,石獅受到釘擊時,庄民曾聞石獅痛苦哀鳴三晝夜而歇。 台灣光復後,由於開基石獅公仍沉埋於土中,第二座石獅又斑駁老舊、神靈已失,於是村民又研議再建第三座石獅,由鍾騰輝先生擔任重建發起人,於民國54年完工落成,安座於尚和路旁,迄今已有41年歷史,係一座粉漆得繽紛亮麗的石獅,落成時,連續三天以布袋戲演出酬神。 民國73年年9月7日,鳯山市堪輿師余國源先生到大路關遊歷,得知開基石獅公仍深埋土裡,非常關心,經與村長鍾傳壽先生及村民協議後,於10月初,請到曾在河壩施工時,看到神獅顯靈並受到庇佑之陳振萊先生熱心贊助,駕駛自有吊車,在村民同心協力下,將淹沒於沙泥中之石獅公挖出、吊起,安座於「順天宮」旁之座檯;至此,這座大路關開基石獅公才重見天日,再度顯赫靈威。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wks=pt11&page=spot_view.php&spotid=623&tripid=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