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戲前尪姨用向水洒淨(攝影:曾坤木)
中埔公廨廟,位於沿山公路三段20號,是早期平埔族的聚會所,所謂公廨廟,其實不是廟,而是公廨而已,而公廨就是平埔族群西拉雅族馬卡道亞族的長老們集會議事的場所,類似於漢人的官廳,由於漢化的影響,就加上一個廟字。
公廨廟,位於態泰山丘陵地的中央地帶的中埔,故取名為中埔公廨廟。丘陵地目前是一整片的鳳梨山,背面是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母母山,左邊是隘寮溪,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高樹平原沖積帶,再遠些就是荖濃溪旁的大樹丘陵地,甚至遠至高雄壽山,在晴朗的天候都可以一覽無餘那無限美景的落日夕陽。
公廨廟的主神是阿姆祖、篤加阿立阻、尪姨七姐妹。不論是阿姆祖或阿立祖在西拉雅族裡只是各地的稱呼而已,都是祖靈的意思;尪姨就是靈媒的意思。
公廨廟前有三棵年歲古老的莿桐樹,莿桐樹如同漢人的月曆,早期平埔族沒有年歲的文字記錄,歲時祭儀的作息就以刺桐樹的花絮枝葉為準;平埔西拉雅族的祖靈祭祀包括阿姆祖、篤加阿立祖、尫姨七姐妹等含有濃厚的母系社會的特徵。(攝影:曾坤木)
當莿桐落葉時代表秋天已到,莿桐開上火紅的花朵時,就是過年的時候。
公廨廟左側有數十座祖靈石,祖靈石的來源是有原由的,原來加蚋埔平埔族原是跟其他平埔族一樣是祭拜「矸仔佛」,所以平埔族又有「祀壺民族」之稱。而加蚋埔的矸仔佛,為何變成石頭祖靈石呢?據當地加蚋埔平埔族文化工作者汪進忠說,因為早期加蚋埔四週族群有原住民、閩族、客家人,因為族群間常有爭鬥情事,他族有時會以破壞「矸仔佛」的祖靈洩恨,因此村民只好以石頭代替祖靈,後來族人因為漢化信仰漢人的神明,將祖靈石棄置一旁,公廨廟落成之後將各家的祖靈石集中於公廨廟前,好有個棲身之所。
公廨廟前右側有一個祈雨石,祈雨石的來源,並非原在此處,而是在口社溪上源,每年旱季時,族人會到有祈雨石的口社溪上游舉辦祈雨祭祀,尪姨與祭司在祭祀時還有百鳥羽毛的鳥王,夜祭中的少女與犧牲(攝影:曾坤木)
代表族人傳達族人祈雨的需求給上天知道,而祈雨石則代表下界的土地神與水神。日據時代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台灣的民間信仰,祈雨石險遭破壞,族人將之藏起,公廨廟蓋好後,移置於此。近年來祈雨活動在族人發動恢復平埔文化運動中,再度復活。
公廨廟每年的大事,就是每年莿桐花開季節的夜祭,其實也是平埔族過年的日子。夜祭大約都在農曆十一月十五到十六日清晨,十五夜正當月圓時,族人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擺在公廨廟廣場前,在祭祀上天與祖靈之後,族人圍著刺桐花樹徹夜通宵跳舞吟唱古老的平埔族人的詩歌,詩歌內容大意為族人的遷徙過程與歌頌祖先在此開發奮鬥的過程,並且感謝祖靈的保佑。近年為配合夜祭儀式,白天還有到口社溪上游做「祈雨」活動與鳳梨山「走鏢」活動,將過去平埔族的生活習俗傳統做些的回顧與感恩,喚醒族人不要忘記我是加蚋埔的平埔族。(撰文:曾坤木)
資料來源:高樹鄉美學工作站
http://www.tncsec.gov.tw/wks/pt11/home.php?page=page42.php&num=2156&page_key=2&wks=pt11&send_key=y
留言列表